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济源 > 正文
下好防汛“先手棋” 打好备汛“主动仗”——示范区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情况
2022-06-08 09:12:35 来源: 济源日报
关注河南热线

6月7日,示范区召开“我们都是答卷人”系列新闻发布会(第三场),全面系统介绍防汛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情况,回应群众关切的各项热点问题。

提前做足防汛应对工作

面对即将到来的主汛期,示范区时刻紧绷防汛安全弦,做足思想准备、工作准备、物资准备、力量准备,未雨绸缪下好防汛“先手棋”,严阵以待打好防汛“主动仗”。

组建防汛队伍、备足防汛物资。示范区提前规划,培训救援队伍1281支、22269人;梳理救生衣、水泵等15大类防汛物资储备情况,累计投入1.2亿元,购买发电车、无人机、冲锋舟等各类防汛应急物资,实现区、镇、村三级分级储存、快速使用;针对极端强降雨天气,重点加强砂石料的储备管理,细化物资预置调配方案,黄河、沁河防汛石料3175立方米已全部到位。

指挥调度、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升。示范区建立了“1个防汛指挥部+14个工作专班+16个前线指挥部”的扁平化指挥机构。为镇(街道)主要领导、偏远山区村配备卫星电话,部门主要负责人配备应急指挥“红机”,确保通信畅通。补充水利、河务等防汛救灾专家库,建立防范应对特大暴雨“专家支撑、现场研判”机制。

汛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力推进。示范区梳理出2021年防汛工作中出现的内涝积水、地质灾害等各类防汛隐患和薄弱环节6大类60项,并建立整改工作台账,落实好工程治理措施。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推进隐患治理工程和水毁修复工程,9大类703个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.48亿元。

智能监测系统让防汛更有保障

为提高防汛信息的时效性、准确性、可靠性,今年,示范区建设了防汛监测系统,对水库、河流、淤地坝的水量、水位、流量、排洪等进行智能监测,及时预警,及时报告。

防汛监测系统主要包含视频监控、河道流量监测、水库、淤地坝安全监测。目前,设置了河道视频实时监控点80个,涵盖16条对市区防洪有较大影响的河流;设置河道在线实时监测点(流量、水位、流速)10个,涵盖蟒河、湨河、塌七河、五指河、盘溪河、虎岭河等6条河流;配备水库溢流量在线监测系统4套,涵盖王屋山水库、蟒河口水库、天坛山水库、窟窿山水库;建设淤地坝安全监测报警自动化一体站22套。

城市内涝得到有效防范

2021年汛期过后,示范区积极组织力量对汛期中暴露的短板、弱项进行分析研判,全面提升城市汛期排水防涝的综合应对能力。

对损毁河道进行修复及加固。对龙河段(下街居委会东至花红泉)、蟒河段(天坛桥至汤帝桥)损毁河道进行加固,加高两侧挡墙,提升防涝等级。目前,龙河段施工完成总工程量的90%,蟒河段工程全线完工。

实施城区雨污分流、积水点改造工程。示范区瞄准汛期暴露的问题,全力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,新建道路同步规划铺设雨污分流管网,对超期服役道路存在的雨污混流、管网老化、破损等问题进行全面改造,目前已完成投资2100万元。加强城区积水点改造,制作城市内涝风险分布图,制定“一点一策”治理措施,消除道路积水隐患。

完善城市生命线、公园游园等市政基础设施。受去年强降雨影响,地下水位上涨,造成玉川一号线、愚公移山干部学院、博济线丹河段等5处燃气管道受损,水源地污染暂停供水,公园游园、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损坏,施工人员已完成自备井施工、管道铺设和泵站建设。

开展清淤疏浚,提升城市排涝能力。组织专人对城区道路、排水管道、河道、桥梁等防汛重点部位进行隐患排查。汛期前疏通城区主干道管网14986米,清理雨水井6811座、检查井1276座,完成河道清淤疏浚、排水泵站维修提升等工程,保障排水系统通畅,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。

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

为修复水毁工程,恢复生产生活秩序,推进灾后重建工作,示范区成立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,下设11个专项小组,明确职责,细化分工,高质量推进防汛减灾、基础设施完善、乡村住房修复重建、产业恢复等灾后重建项目。

2022年示范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开复工114个(包含社会投资项目),竣工84个,完成投资5.26亿元。其中,省规划内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开工81个,开工率100%;竣工53个,竣工率65.43%;完成投资4.19亿元,占比79.82%。

汛期前应完工项目已基本完成。今年,汛前应完工的有水利、市政、教育、交通、农林业5类43个项目。其中,水利项目完成比例97.75%;水毁农田恢复项目完成投资比例93.63%;交通项目完成投资比例91.64%。

村民住房修复重建工作快速推进。截至目前,示范区村民住房修复重建实际实施2567户(修缮1089户、重建1478户),发放4批住房修复重建补助资金5389.47万元。示范区正全力推进5个集中迁建点主体墙面粉刷施工,加快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,确保房屋具备入住条件。